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8

科学家呼吁,主要经济体2050年碳排放削减一半

8国集团和5个最大新兴国家的科学研究院表示,主要经济体应把世界碳排放量到2050年减少一半作为目标,并研究出填埋温室气体的方法。
这些研究院在一份致参加7月7-9日日本高峰会的各国领导人的声明中说:"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进程在放慢" 。他们呼吁八国集团领导人履行2007年的一项协议,"认真考虑"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减少一半的目标。

这些院校,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还敦促发展碳捕获和储存技术。

该声明说,各国领导人到2009年应为建设大量的碳捕获和储存示范厂而制定时间表,准备资金和协调计划" 。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军队已通过管道把唐家山湖的水排到一座被遗弃的城市,从而降低了这个在5.12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的水位。
该报道称,武警官兵使用炸药炸开河渠,将在地震后滑坡形成的唐家山湖湖水引到在地震中遭受破坏的北川市。

该地震造成了近8.7万人的死亡或失踪,并且促成了30多个堰塞湖国环境调查局表明,在中国,一些动物园仍制造和出售虎骨酒。其中两个公园的工作人员向来自英国的这一非政府组织研究人员出售非法酒。这种酒是将老虎尸体泡在米酒中酿造而成。 英国环境调查局说,河北省私有秦皇岛野生动物公园向他们提供的酒,是一种"健康补品"。

自1987年以来,国际上一直在禁止濒危物种身体部分的交易。在中国,这些交易在1989年被宣布为非法。但是,尽管全球环保人士的努力,老虎的数目仍继续下降。

在去年有关濒危物种国际贸易上的全球公约的高级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结束其国内禁令的可能性,以让圈养虎身体部分可得到使用。
面对创纪录的高油价,世界经济大国表示正在把更大的投资转向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环保技术上,以控制石油的消耗。
在一份联合声明中,8国集团能源部长,以及中国,印度和韩国,同时呼吁石油生产国提高产量。但在产量没有太大增量的情况下,努力的重点是减少需求和促进能源效率。

与共享技术与促进可替代能源来源一样,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同时成为了一重要话题。

八国集团国家 - 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 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 - 承诺在2010年前推出2 0个"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示范项目。该技术将使发电厂捕捉造成气候变暖的碳排放然后将它们注入到地下储气库。

然而,在发展颇有争议的核技术问题上国家间很少达成一致意见。一份联合声明要求保证原子能的安全问题,但美国,加拿大和英国都表示他们决心建立新的核反应堆。
据《路透社》报道,埃塞俄比亚政府称其计划生产生物燃料以减低进口石油花费,未考虑该战略可能影响粮食生产而引发恐慌。由于粮价飙升和严重旱灾,450万埃塞俄比亚人需紧急粮食援助。
因面临高达9亿美元的年度燃料费,该国政府旨通过使用生物燃料来减少这一费用。埃塞俄比亚说每年该国4家国营糖厂可生产十亿公升乙醇。同时,37个私人投资者已发放给了设立生物燃料厂的经营许可证。

《路透社》引据该国矿产和能源部的  说:"埃塞俄比亚不缺少用于食物生产的农业用地。我们有高达2,300万公顷的土地可用来发展农作物和生物燃料。我们把不适合粮食生产的干旱和贫瘠的土地用于种植发展生物燃料的植物。

埃塞俄比亚很多年来在遭受着粮食不安全的困扰。该国1984-1985年饥荒中有100多万人死
据报道,中国武警官兵使用短程导弹来炸开唐家山湖附近的岩石和泥土。唐家山湖是在中国西南地区5.12地震后形成的30多个堰塞湖中最大的一个。但是,虽然已开挖了排水道,但该湖泊水位仍在上升。
政府把阻止唐家山湖水位继续上升作为首要目标,以防止更大灾难的发生。

专家警告说,该湖随时可能发生崩裂,使得下游百万人的家园被淹没于洪水中。自地震发生起,约25万人已经从该地区被疏散。

据官方媒体报道,武警战士已使唐家山湖排水道更宽更深,从而使湖的水位降低。他们目前奋战在第二个排水道上。

但降雨和周日下午4.8级余震造成的进一步滑坡使形势更加严峻。

Saturday, September 1, 2018

中国民众对环境污染担忧加剧

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在过去这一年中饱受空气质量困扰的中国民众息已经看到公众越来越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近一半的调查对象将空气污染列为最关注的问题,这一数字较2008年上涨了16%。黄浦江漂浮数千死猪等新闻也让近40%的调查对象把水污染列为主要环境问题,较2008年增长了12%。
在中国民众五大忧虑中,除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外,其它三个问题分别是腐败、贫富差距和通货膨胀。另外,38%的调查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对于中国来说尤为值得关注,根据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低海拔沿海城市的城镇居民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较高(约26.6%)。沿海低洼地区特别容易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灾难已经在中国的几个主要城市里上演,2012年的夏天北京便遭受了近六十年来最大的暴雨,导致多人死亡及受伤。
IPCC此次最新报告对于中国来说,另一个重要议题是关于“全球碳预算”的讨论。新的科学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小比在哪个阶段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碳排放峰值”以及中国的排放将会在什么时候达到顶峰要与“碳预算”相结合才会有意义。
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且将在未来几年保持这一位置,国际社会的压力可能会迫使中国在其预期峰值年之前更大幅度的削减碳排放(中国碳排峰值预计在2030年,但有新研究表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峰值恐会提前几年到来)。”

李硕,绿色和平组织成员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气候变化并非总是线性的。气候系统中很多变量可能会发生突然或是不可逆的变化,一旦超过某一临界值,就会对人类和自然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例如,科学家一直警告甲烷笼形化合物可能发生爆炸、冰盖崩塌、热带森林退化等等。然而我们却对这些威胁知之甚少,这带来很大问题。”
应对这些突变唯一的保险措施是尽快减少碳排放,控制气温进一步升高。
在未来海平面上升方面,其增幅将取决于减排速度以及我们能否避免格陵兰冰盖近乎完全消融。认识到人类对沿海地区的依赖性,我们就应把尽可能地控制海平面上升作为当务之急。
1901年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了19厘米,平均速率为每年1.7毫米,但1993-2010年期间速率几乎加倍(3.2毫米/年)。本世纪内,即使我们实施减排措施,上升速率也会超过1971-2010年期间的水平。
在一些剧烈天气现象引发的风暴潮等极端海平面变化中,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预计2050年前,极端海平面变化出现的频率会显著增加。
需要担心海平面上升问题的不仅是小型岛国。海平面上升还会使沿海地区爆发短期或持续性洪水的风险增大。世界上2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在超过500万人的39个人口密集区中,60%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100公里以内。16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地区中,12个皆是如此,即多数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区。
如果海平面升高1米,马尔代夫等小型岛国将被淹没。基里巴斯(一个太平洋岛国)的两座岛屿已没入水中,2005年初,一次大潮淹没了其他岛屿,冲毁农田、无数住宅和一座医院,水井也被海水污染。”
吴昌华,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
“确定性增加,显然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气候变化原因的科学认识,使我们对结论更有信心。但在实际中,这并未改变行动方案,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评估报告发布甚至更早之前,这就非常明确了。如今,我们只是对问题又更加肯定了一点儿,而这问题我们早就非常确定了。
气候敏感性问题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论,因为各国政府将据此作出政策反馈。不过,气候敏感性变化范围的缩小,似乎主要适用于高值。科学家新提出的估值范围(我想是2-4.5C)依然会对很多国家和经济体产生非常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世界银行等主要机构也指出了这一点。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称,气候敏感性有所降低,因此一切都会正常,我们不用再担心碳排放增加,这是完全错误的。气候变化的风险依然存在,谨慎、务实的做法是立即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从而避免损失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2007年IPCC报告指出,由于温度升高,海水膨胀,过去150多年中海平面上升了约20厘米。近几十年,上升速度加快,科学家把这归因于陆地冰川及冰盖的冰雪减少(注意:海冰融化不会造成海平面升高)。现在最主要的风险在于,这会加剧海岸侵蚀、大潮等自然现象,这些对低洼地区尤其是较小的岛国无疑会造成严重影响。
再来看中国,这是近几十年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尤其是洪涝、干旱,更为频繁、剧烈,影响范围更大,其中一些地区此前从未遭遇过这种灾害。中国水资源本就呈现“水多、水少、水脏”问题,受上述因素影响,脆弱不堪的水资源安全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国民生活质量构成更大威胁。中国年均GDP增长总有部分被极端天气抵消,因此中国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马丁·布伦策尔,罗格斯大学气候与社会项目创始人
无论你是否看过IPCC新发布的报告,请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它能起到什么作用吗?”我的答案是,“不多”。
我认为IPCC今后的报告也是如此。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已发布过5份报告,我们现在只是在完善过去的结果。已知的,所知稍详;未知的,无知略减。但结果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无论是否是有意为之(以避免造成艰难的选择),我们让气候政策听命于气候科学,也就在决策中使理智的选择受到了科学谨慎的影响。这一点在未知的气候敏感性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涉及未来发展和温室气体浓度方面。
与上次报告相比,新报告将气候敏感性估值范围的下限2.0 C改为1.5 C,但上限依然是4.0 C。这一估计是基于二氧化碳将达到工业化前水平的2倍而做出的。当然,即便预测准确,如果我们一切照旧,那么认为我们能将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约)540 ppm的观点也将是荒谬的。因此,相应的温度变化范围也会高很多。
即便如此,我们对这些预测又有多少把握?在此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恰当。从决策的角度看,这一点并不重要。政策上的艰难抉择往往出现在不确定的情景中。
你要戒烟,并不需要确信吸烟会致癌,知道吸烟有这个风险就够了。换个专业的说法,若结果的预期负效应足够高,只要结果出现的概率大于0,就值得我们规避风险。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会这样做出选择,社会选择也应如此。”
 迈克·休姆,伦敦国王学院气候与文化学教授
“IPCC报告绝不能再采用现在这种形式。这份报告篇幅冗长( 页),耗费的时间精力、涉及的科学家都太多,但对气候领域的决策却没有实质性帮助。我一直主张,报告应该篇幅更短、用时更少,重点关注气候科学的特定领域,对世界主要地区分别进行评估,报告的撰写者则应该是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适应性、能源和发展的专家及各利益攸关方。这些不一定非要IPCC独力完成。
“一方面,IPCC报告称,现在科学家更加确定人类对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了!——但另一方面,报告又明确表示,未来气候系统到底将如何变暖(即气候敏感性问题),我们依然所知甚少,局部降水模式、暴风雨如何变化也尚不清楚。这些问题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复杂的科学领域,研究越多,问题越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也是如此,一个问题得到解答,两个新问题又随之而生。这就是科学的本质。
20世90年代以来,全球升温变缓,这使很多科学家感到震惊,也告诉他们,对现有气候知识保持批判态度是件好事。科学从来都没有最终产品,只有暂时的结果。但对气候科学持怀疑态度,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否定气候政策——考虑到我们现有的知识,问题只是在于什么样的气候政策是最恰当的,即最有效、最合理的。即使气候敏感性仅为1.5C,我们也应采取一定方法解决能源供应、气候风险和空气质量问题。
 对气候科学的最新评估,可能会使人不再关注如何解决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即寻找有效、合理的干预性政策——这也是政治上的一大挑战。实施减轻气候变化危害的政策之所以存在困难,并不是因为科学知识不足。使大众相信人类“极有可能”——而非“很有可能”——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这并未改变气候变化的政治问题。困难来自于风险涉及的利益群体以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各不相同。只有政治策略不再受限于全球要达成一致的要求,上述困难才能得以解决。
象担心食品安全问题。